从“家”到“庙”——一个华北乡村庙会的仪式变迁

从“家”到“庙”——一个华北乡村庙会的仪式变迁


来源:中国民俗文化网   文章作者:盛燕 赵旭东

具的贮存;会计负责记录各项支出和香客所捐的钱物。

会头们一般都是男性,但是龙牌会期间也有许多工作需要由妇女来做,比如制作精巧的贡品(巧果)和祭拜和仪式所需的道具(如纸龙、纸元宝等)。这些工作一般都是十分虔诚的中老年妇女义务性地为龙牌会帮忙,当地称作“帮会”的人或者“行好的”,她们认为是为龙牌服务的。

准备工作是由会头和帮会的人一同进行的,在正月初六会头们开完会后便开始陆续招募帮会人员一同开始前期准备。正月三十左右,主要是由男人把醮棚搭设好,醮棚是用铁丝把竹子固定再盖上帆布搭的,方便搭建也十分简易。醮棚坐北朝南,分正殿、北一殿、北二殿和北三殿。醮棚搭好后由专门的人指挥,按照一定的秩序将平时贮藏在木箱中的诸神画像挂在醮棚中,这也叫做“请神”,意思是龙牌会并不止有龙神,而且宴请各方神仙来贺。打醮也是道教中的传统仪式,整个龙牌庙会与道教的仪式有诸多相似之处,据学者调查早年的范庄庙会并不称“龙牌会”,而称作“打醮”或“龙牌大醮”(周虹,1996),并且当时的龙牌体积远小于现在的大龙牌。

一切准备就绪,二月初一范庄人就迎来了龙牌会的第一天“迎神”的日子。早上九时左右众多帮会的男人将龙神从前任会头家请出,抬到到“龙轿”上,龙轿是由金黄色的绸缎做的,上面贴有妇女们剪的龙图案的剪纸。初一当天会有当地和周围地区的鼓队和文艺队来庙会表演,据当地人回忆有高跷、舞狮、秧歌等许多节目表演。这些文艺队跟在龙轿的后面有序地排成一整列,整个迎龙的队伍足有几里长,围着范庄镇的主要街道绕行一周,二月初一这天又是赶集的日子,铺子、人特别的多,队伍所到之处更是热闹非凡,街边,甚至屋顶上都站满了人。当地人说那时候人至少有四、五万人之多,当然只是估计的数字。“迎龙”仪式当属龙牌会中最热闹的一环,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大,也最为热闹。十一点左右,龙牌会被请到所搭的醮棚的正殿中,人们都拥进来祭拜上香,当地和外地请来的唱经的人也是一队接一队,醮棚的每个殿都有很多的人上香,也会有专门看香的人守在主要的神位前来接洽香客。等到中午时分,人们都到大伙房吃饭,由于龙牌会期间戒五荤[9],只提供简单的粉条菜和馒头,并且在大伙房吃饭一般是不要钱的,但有时也会收2分钱/人。离醮棚不远处搭设了戏台,下午就有人唱戏了,据当地人介绍在以前没有电视那时唱戏可热闹了,是村里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他们声称有时唱“好戏”有时候唱“赖戏”。村民们说“好戏”比“赖戏”好听,据了解这两个戏应该是两个剧种,但笔者认为可能是当地人根据喜好加了自己的俗称。按照惯例,每天会有两台戏,从初一下午开始,到初五这天结束。而在醮棚这边,下午继续有人上香和文艺队的一些表演,但不如上午热闹了。

初二是“二月二龙牌会”的正日子,一大早有许多来自各地的信徒来醮棚进香,各乡镇的文艺队和鼓队也会赶来,鼓声雷鸣般地响,全镇都能听见,各文艺队也都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每个文艺队周围都围满了观众,热闹非凡。当地的学校在龙牌会期间也会放假,孩子们更是找到了热闹的玩处。醮棚的门永远都不够宽,出出进进的有进香的人也有只是来看热闹的人,孩子们也跟着长辈学拜神,但是来上香人主要是妇女,当地人认为家里的女人可以代替全家人求福避灾,所以男性也可不必去拜神。正日子这天,会有许多外地的信徒来上香、还愿、看香等,据人们说龙牌十分灵验,每年来还愿的人十分多,还愿的人一般会捐上香火钱,香火钱有少有多,十块到几千块不等,这也是庙会的主要收入。这些收入一般都足够龙牌会一年的开支,通常还会有些节余。初二下午和上午的节目差不多,也是秧歌、鼓队、碌碡会等的表演以及两场戏。河北一带有许多赶庙会的小贩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上一篇文章:民俗学和历史学
·下一篇文章:在民间文学的园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