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歌中兰花的多种意象

浅谈古典诗歌中兰花的多种意象


来源:中国爱情文化网   文章作者:李平

  摘 要:以自然之物作为意象抒情,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其中,“兰”意象丰富了咏物诗的审美与内涵,诗人也赋予了自然之兰种种全新的含义,使其本身具有多种深意。本文试以“喻隐士”、“喻君子”、“喻美人”、“金兰之谊”四个方面来浅析兰的多种意象。

  一、兰喻隐士

  馨兰寂寂,缘深谷静林而生,几度盛开枯萎,即便无人采摘,却始终一季如诗。任世味浓淡,它幽谷独芳,不与群花斗艳,淡然自处。此种静虚平和的特质,恰似隐士高洁清朗的性情,使他们形成心境灵魂上的契合,于是出现了隐士吟咏兰的佳句。如陶渊明《幽兰》:“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向子 《宝林山间见兰》:“空谷佳人宜结伴,贵游公子不能招。”

  中国的士人群体中,隐士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们为了独守心底的安宁平静,悄然从政治漩涡中安寂地抽身,投入了山林的淡然环境之中。隐士们坚定清楚的知道,隐逸独处并非懦弱的逃避,离群索居,反而需要更深刻的觉悟和坚持。他们怀抱着纯粹而坚定的人生方向,在心底绽放出一片幽兰,任世外喧嚣翻覆,孤居山林,闲来一首渔樵曲,把酒话桑黍。安静自持是他们生命的淡淡底色,淡到不被任何人记起,史传中不述一字。虽漠然少语,却掷地有声。这群以精神追求与个人自由为意志的隐士,代代相承,终于成为中国悠远绵长士文化中独特而耀眼的存在。而他们亦赋予幽兰全新的意味,极具人格特色。

  王勃《春庄》:“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可见空谷幽兰,始终是一种令人心灵静息的存在。它不仅为隐逸之士的生存环境增添了几分雅致与静谧,而且更是陪伴他们坚守的精神伴侣。隐士同兰花一般远离尘嚣,生活清贫自持却悠然潇洒,一轴画一瓯茶,尽得闲云春意。而廊下幽兰,静守无数隐士度岁月,与他们一起,耐得住繁华守得住寂寞。终岁无所营,流年不复记,惟见几片闲云,一段浮生。

  隐士一词,品味起来,如空谷之幽兰,清净雅致,散发着淡淡的馨香。

  二、兰喻君子

  自古以来,兰花沐风霜雨露而绽放,吐芬芳送馨香不张扬,笑傲霜雪,不卑不亢。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当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将兰与松并举,便是赞美兰花刚直不阿,不屈从于严寒困苦的品格。这种自然属性之外,兰花更有深刻的文化意味:它象征那些的身临逆境而不改其志,仕途多舛而不浊其身的高洁君子。黄庭坚《幽芳亭》:“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盖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给予兰花极高的赞誉。

  众人皆知,兰尤为爱国诗人屈原所钟爱,已成为其忠直高洁之志的象征之物。千古年来,它淡然却坚执,灼灼绽放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清寂境界中。历代君子皆咏兰有遗篇,如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首感遇诗写于政治受挫之时,却丝毫不见诗人沉郁顿挫之心,反而以兰喻己,尽显独立不迁,睥睨俗世的豁达情怀。而张九龄作为开元一代名相,亦以高风亮节的人格,传载青史,流芳百世。

  陆游《兰》:“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诗人一直主张收复故乡山河,在屡次遭受主和派的排挤与打击之后,他仍旧坚持素志,不改夙愿。此诗通过对兰花空谷独幽的心性的赞美,表达了自身不从流俗的决心与意志。

  可见,不管是仁人志士抑或是落魄文人,以兰喻志,明己不变节不浊身之心,古今一同。

  三、兰喻美人

  兰花多生于静谷,且内敛神秘而灵动慧洁,因而世人又赋予它们“空谷佳人”的美誉,“蕙质兰心”亦成为品评女子心性纯善温雅的审美标准。在此种审美取向的驱动之下,兰花,成为美人修身养性的钟爱之物。马湘兰曾咏兰诗一首:“空谷幽兰独自香,任凭蝶妒与蜂狂。兰心似水全无俗,人间信是第一芳。”她极爱幽兰,不仅将所居之处命名为“幽兰馆”,而且丹青妙手,所绘兰画至今在日本馆藏。马湘兰的一生,便如一株娴静蕙兰。即使身处紫陌,却不媚流俗,素洁清寂,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坚执而淡然地度日。美人之于兰花,又增添了一丝人格特质,丰富了兰花本身的意蕴。

  四、金兰之谊

  兰花独居深林而不语,颇有遗世独立的意味。但若将此种特质移之于人,不免有些孤芳自赏之意。《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名花倾国应相惜,同道之人相遇,该是如何的欣喜与庆幸。《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言犹在耳,却是以分道扬镳的惨淡结局,作为收梢。嵇康的兰摧玉折,为这份金兰之谊溅上一抹挥之不去的血色。殊途之友,异路而行,因而嵇康留书绝交;贵贱之交,易以势移,故管宁割席断谊。前两则实例固然有其不得已的因素存在,但不可避免的愈发凸显了管鲍分金的可贵。

  这份坚执不移的友谊令后世人歆羡的同时,亦产生了渴求知己的强烈愿望。士人身处风劲雨急的政治斗争中飘摇不定,险恶复杂的环境,生死往往不由己说,此时他们内心更需要一份可供依靠的支撑,伴随仕途起伏,荣辱成败。但是自古知音难求的事实,不禁使得心性细腻敏感的诗人产生“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诗慰寂寥,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苦寻知音不得而喟叹感慨。贺兰进明《古意》:“崇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采采欲为赠,何人是同心。”他们空怀兰桂一般美好优秀的内质与品格,却无友同游,拊掌而谈,尽显寂寥与落寞。

  诗言志抒情,“兰”意象既成为诗人抒情的桥梁,诗人亦在素洁清馨的自然之兰寄托灌注了种种生活感悟与人格特质,一抒古人缱绻绵长而含蓄婉转的情思。将一种具体意象来表达丰富的情感,亦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善于体会,用心揣摩,方能体味诗意表达的绝妙深意。

 

作者简介:李平(1988-),女,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上一篇文章:“七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有3本被删掉?
·下一篇文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