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潘氏家族 百岁老太护国宝一生

辉煌的潘氏家族 百岁老太护国宝一生


来源:广州日报   文章作者:刘放


大盂鼎铭文 
    一无所有一无所求的“献鼎者” 

  1951年秋天,潘达于写信给上海文管会,表示愿意捐出家传宝藏──大克鼎、大盂鼎,并希望把它陈列在即将开馆成立的上海博物馆。一时间,已神秘失踪60多年的二件宝鼎将再度现身的消息传遍了国内文物界,引起轰动。重新发掘二鼎的那天,潘家大院在静寂中涌动着兴奋,两只宝鼎在文物专家们激动的目光中传递着时,潘达于不由自主地静静流出了两行热泪。 

  上海文史馆研究员倪德贤说,潘达于的这一捐赠规模在国内绝对“属一无二”,大盂鼎、大克鼎的价值无可估量,“在日本拍卖一个比这些鼎小很多的鼎,价格都在6000万美元。”献鼎后,政府发给潘达于一笔数目不小的奖金,但潘达于没有收下,她给上海文管会写了封信说:“查上项古物归诸人民,供历史上之研究,正欣国宝之得所,乃蒙政府赐给奖状举行典礼,已深感荣幸,今又蒙颁给奖金,万不敢再受隆施,恳请收还成命,无任盼祈之至。”也有人曾从她住的高层窗口指着下面的小楼告诉她,“您捐的那两只鼎,如果拍卖,能买好几幢那样的房子。”潘达于回答说,“房子又值不了多少钱。”这个大户人家出身、嫁了在苏州城里曾有十数处房产的潘家,然后又青年丧偶、独自承担家庭生活重负的女人,对于“财富”的理解,也许早已在另一种境界。在捐出大克鼎、大盂鼎过后的几年里,潘达于又数次捐出了其家族中收藏的大量珍贵文物,仅上海博物馆一地收藏的文物就达400件之多,其价值用今天最起码的计算方法,也将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

  其实,虽然潘家先代曾是钟鸣鼎食鲜衣怒马的望族,但到了潘达于这一代家道中落,早已成为寻常百姓人家。捐鼎时潘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执掌潘家的潘达于虽然知道这两尊鼎的价值连城,但她从没拿藏品去“换生活”。那时潘达于和女儿潘家华在上海相依生活,女儿在学校教书,每月不过70元收入,而潘达于也只是里弄生产组一名普通劳动者。 

  2007年8月,潘达于走完了她102载人生与世长辞。岁月匆匆往事如烟,但上海博物馆刻着捐赠人姓名的大理石墙上,“潘达于”这个名字依然 “高高在上”,而关于盂、克二鼎的故事,也一直在若隐若现地流传。

|<< << < 1 2 3 4 5 > >> >>|


·上一篇文章:末代皇帝私藏书画80年的悲欢离合
·下一篇文章:老北京古玩店的规矩 卖假货两次就会被摘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