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骇河底为啥会深藏汉代古墓

徒骇河底为啥会深藏汉代古墓


来源:中国儿童文学网   文章作者:张九龙

  记者 张九龙

  近日,徒骇河山东惠民县段在清淤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河床下发现一处汉代时期的墓葬。目前,文物管理人员已对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清理,并出土14件陶器随葬品,种类有豆、罐、鼎、博山炉等,以壶、罐居多,距今有2000多年。

  被发现的古墓葬位于惠民县清河镇杜桥村西侧的徒骇河河床下,面积500多平方米,距离地面深7米左右。当地村民对发现古墓并不意外。在1965年,徒骇河疏浚施工时已发现墓葬。今年3月10日,徒骇河清河镇杜桥段截流清淤,古墓葬再次露出,河床上青砖、陶罐及瓦片随处可见。

 

  徒骇河位于黄河下游北岸,流经河南、河北、山东三省,干流总长度436.35公里。徒骇河原本是一条很古老的河流。它的前身为古漯川,是古黄河的一支,也是大禹治水时所疏的九河之一。据《尔雅·释水》记载,九河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絮、钩盘、鬲津。这九条河都分布在鲁西北和鲁北一带,至今大部分河道依然存在。

  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次带着大批助手来到河边,刚要测量河水的深浅,突然洪水暴发,数米高的浪头咆哮着滚下来,一下子就卷走了十多个人。史载“徒骇者,禹疏九河,用工极众,故人徒惊骇也”,因而命名徒骇。不过,现在的这条徒骇河并不是大禹治水的那条徒骇河,而是后来由商河、土河等河流疏通合并而成。

  由于多次决口改道,古徒骇河的流路早已不在。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清河、信都三郡黄河大水多处决口,31个县邑被淹,4万多所官邸民舍被毁。此次黄河决口后,为了分泄黄河洪水,减少河患,河堤都尉许商于当年开凿了一条新河,定名为商河。商河自高唐县分黄河而出,流经滨州后又分为二支入海。商河早先曾为黄河分洪发挥过一定作用。

  唐朝末年,黄河下游改道,经惠民、阳信、沾化入海,截断了商河的入海流路。为了排涝,当时的统治者又在高唐以东的黄河与商河之间,开挖了一条土河。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决口,鲁北受灾严重。洪灾过后,广大民众将商河、土河分段贯通,形成了徒骇河干流,并以徒骇命名。徒骇河形成后,由于受黄河决口和引黄济运影响,淤积严重,虽经多次局部治理,但效果不佳,经常为害四方。

  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于徒骇河决口,周围一片汪洋,陆地行舟。乾隆皇帝巡视水灾后,大发感慨,作诗一首《徒骇河》:神禹治河乃最神,当时犹致人徒骇。三千年后智非禹,问胜此任谁能解?……将欲弃地让之水,亿万生计绝瓦解。意思是说,治水神灵般高明的大禹,治理此河的时候,还使徒众惊骇,时隔三千年,已不是靠神明力量治水的大禹时代,怎样才能胜任治理徒骇河的任务呢?倘若废弃田地,任河水泛滥,必然危及亿万生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没有将祖先墓修在河底的习俗,这不利于尸体的保存,是对逝者的大不敬。显然,发现汉代古墓的惠民县清河镇杜桥村西侧的徒骇河,在汉代并不是徒骇河河道所在,只是后来因为河流改道,低洼之处渐渐成了徒骇河水过之处,古墓才沉入了河底。“这个汉代墓葬群,可以证明周边有个聚落群。也就是说汉代当时是有人住在这里,才会长期积累下这么多的墓葬。墓葬一定是在村子外面的,所以要么在这个岸边,要么在那个岸边是有比较大的聚落群。”滨州市博物馆研究员张卡说,根据目前墓葬的发掘情况,可以定义为家族墓。

  鲁北地区长期受到水患影响,土地不断淤积,因此地下遗存的重大发现一直不太多。但是,这片土地历史悠久,底蕴是非常深厚的,可以推断的是,鲁北地区的地下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等待人们去发现、去研究。

  就拿这次发现汉墓的清河镇来说,商代是蒲姑国的属地,周代是齐国无棣境,秦属厌次县。在汉代,这里有两个行政机构:厌次县和富平侯国。厌次的名字跟秦始皇有关。相传因为东南有天子气,秦始皇便东巡以厌之。“厌”的意思是压制。因东巡时次舍于此,故名“厌次”。西汉宣帝封张延寿为富平侯,改厌次县为富平侯国。张氏子孙九代为富平侯,在惠民县共182年。当时的富平成为全国较富裕的区域之一,富平侯张安世“富于大将军光”就是证明。

  从时间上看,此次发现的汉墓,可能是汉代厌次县和富平侯国时期的遗存。具体信息还需要结合考古实物,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文章:西安:博物馆“云上国宝”音乐会加紧彩排
·下一篇文章:苏富比网拍呈献刘野及KAWS等艺术家作品


 

相关内容


孩子为啥迷书画考级?

杨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