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喊贵 物业公司叫苦:798该何去何从?

艺术家喊贵 物业公司叫苦:798该何去何从?


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作者:宋 嵩

“798”艺术区内公告栏上张贴的出租转让信息。季露摄

    “798”,这个北京市的艺术“后花园”,中外闻名的创意产业园区,近来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

    前不久,法籍华人画家郝光给北京市有关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郝光列举了“798”艺术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哄抬房价、巧立名目非法收费、管理混乱、腐败施工、破坏园区内的工业文物等“罪状”,呼吁北京市领导关注。随后,一些艺术家也纷纷表示了对“798”现状的不满,而社会舆论的介入,将原本平静的“798”又一次推到公众面前。

  如何平衡艺术与商业的矛盾?

    艺术家与物业公司各有说法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的大山子,是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工厂搬走后,一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开始进驻,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等集聚的文化街区,“798”也由此成为北京的“文化名片”。

    任哲两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和许多热爱艺术的人一样,毕业后他就来到了“798”,想在这里实现艺术梦想。刚开始,他租了一间自己中意的厂房,但几个月后由于负担不起租金,他又搬到了另一间相对较小的厂房。但高涨的房租不断考验着任哲的艺术梦想,现在他只能租住在“798”南门外的一间相对偏僻的厂房。“我还是不愿离开‘798’”,任哲对所处困境颇为无奈,“我只希望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能够投入地创作。”

    任哲是许多艺术家境遇的缩影。不过,他是幸运的,至少还能坚守自己的梦想,更多的艺术家选择了离开。郝光说:“‘798’的租金在几年间涨了十几倍,这对于那些并无稳定收入的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据介绍,“798”现在有170多家画廊,其中国际知名的画廊10余家。对于画廊来说,巨大的先期投资一般都要经过两三年的固定运营才能收回,而且地点的稳定性非常关键。但作为“798”的拥有者和管理者,七星集团新近推出的“合同与业主一年一签”的租赁制度,使得许多画廊对在此扎根的计划摇摆不定。

    耐人寻味的是,七星集团及其下属的物业公司也叫苦连连。对园区内改造工程腐败施工的说法,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予以否认,“所有资金都是政府那边的,市区两级的审计都在这儿呢”。至于缴费方面,收费有专门的供应单位收取,物业的作用只是代收代缴。物业公司认为,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对他们有误解,物业为艺术家们服务的努力没有得到理解。

    如何培育良好的艺术生态?

    创意园区健康发展需三方合力

    双方似乎对目前的状态都不满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有专家认为,艺术区是近些年才在中国萌生的新事物。艺术区的内涵是什么,艺术区究竟该怎样发展,实际上许多人并不清楚,甚至包括艺术区的使用者和管理者在内。

    郝光认为,作为盈利机构,七星集团要获得利润无可厚非。但要认识到,“798”今天的辉煌很大程度要归功于艺术家,但艺术家对园区的下一步发展,却没有实质的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服务”。这种状态,肯定不利于艺术区的发展壮大。

    如何才能找到一个更有利于“798”的发展模式?一个良好的艺术生态应该是什么样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认为,物业和艺术机构不仅仅是简单的租赁关系,也可以采取类似“股份合作”的形式,大家一起承办艺术活动,利益分成,共同推动“798”的完善和发展。

    前不久,“‘798’艺术资本论坛”召开。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对于艺术区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扶持,更需要具备专业素质和深谙艺术市场发展规律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艺术区不同于普通的商业圈,首先要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其次要有健全和宽松的创新氛围。早些时候,“798”艺术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勇利也曾表示,政府护航,企业配合,艺术家亲身实验,三足鼎立,三方合力,才能更有利于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  (宋 嵩)


·上一篇文章:蒋介石、宋美龄、马英九、连战书画在京展出
·下一篇文章:中国画学会在京成立中国画学会在京成立